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(左)預估五年後台灣高教將出現人才斷層。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玉山青年學者的資格是「拿到最終學歷後的10年內」都符合,對此,大學教師直言,等個5年、10年,年輕學者都「陣亡」了,問題在大學沒有職缺,應該聘用新老師,才會吸引年輕新血來大學任教,新聘教師應優先於幫在職教授加薪。「台灣學界快完蛋了,因為年輕學者進不來,錢全都被老人分光了」,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表示,玉山計畫願意保障年輕學者固然很好,但教育部還是「拔尖」思維,最重要的問題是,很多流浪博士,雖然很有力量,但根本沒有資格上擂台去打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戴伯芬指出,5年後,台灣高教人才會馬上斷層;才子化、高教人力縮編,對在技職學校服務的年輕、本土博士衝擊最大,根據調查推估,到2023年時,45歲以下年輕教員占全體教員比重將降到10.9%,呈現學術人口超高齡化的人才斷層。玉山計畫強調攬才跟留才,但更重要的是「育才」。戴伯芬說,現在年輕人都進不了學校教書,連台大都招不到博士生,她認為,應先把機會給有潛力但沒位子的人,再幫已經有位子的人加薪,不然只會「加」出為了搶玉山學者,拚命寫論文而過勞死的老師。戴伯芬建議,教育部應該讓學校依據屬性,設定最低的生師比,研究型、教學型大學的「生師比」應該不一樣,彈性薪資應優先增聘老師,生師比補齊之後,再補助現職老師。日前發起反玉山計畫連署的高師大副教授陳竹上說,目前各大學開缺甚少或遇缺不補、或一律補短期的專案教師,甚至連國家出資培育的公費留學生、學成歸國後都在流浪。「為何不把經費用在生師比的調整、補助大學開缺讓年輕學者取得教職、穩定貢獻所長,反而要花錢舉辦青年盃武林大賽?」陳竹上表示,教育部必須說清楚,高額補助的標準何在?能聘幾位「玉山青年學者」?如何檢視其貢獻?五年後如何辦理?這是短線亮點還是永續制度?「不能因為極少數年輕學者可以分一杯羹,就放棄對維護世代正義及建立台灣高教永續制度的堅持。」陳竹上還說,科技部才剛以培養年輕學者為名,啟動「愛因斯坦計畫」和「哥倫布計畫」,如今教育部又斥資新增「玉山青年學者」,政策訴求類似,手段疊床架屋,標準令人質疑,煙火式的施政,卻不願面對地基流失的根本問題,從制度革新作起,錢發完了,極少數人獲益,問題持續惡化,師資結構失?,最後也傷害學生的受教權。【相關閱讀】? 獨家/不獨厚大咖學者 教育部推「玉山青年學者」0875224065D2A34C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sm24ie42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